QQ扫一扫联系
本页内容提供word文档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解说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谏太宗十思疏》主题鲜明,议论深刻,文字简洁,语言精美,气势充沛,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魅力。这篇奏疏全文五百多字,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在语言方面,全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价该文:“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削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向帝王提出规谏,古人比之为“批逆鳞”,臣子唯恐触犯君上,上奏时莫不谨慎小心。本篇谏言为太宗欣然接纳,除了魏征有智慧、胆识之外,其技巧与文采兼备,娓娓中极具说服力,也是重要原因。
文章不是一下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不易为接受者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在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还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魏征也做得很好。
此文开篇连用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除此之外,也兼具“以宾显主”的技巧,“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是宾,借以陪衬主旨“思国之安,必积德义”,并为下文蓄势。在第一层正面的立意后,紧接着第二层以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正反对列,凸显进谏的主旨,归结到不如此做,“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下愚与明哲对映,是委婉的陈述,也是严肃的谏劝。第三层进一步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说,若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结语照应首段二句,布局严谨,使立论步步深入,坚实有力。
第2段,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进一步分析兴邦是由于能“竭诚待下”,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随后,又进而将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载舟覆舟”上,对“积其德义”作出了他一以贯之的“民本”解释,把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紧紧联系起来。本段采用对比映衬之笔法,一正一反,抑扬申述,再伴以设问法,激荡文气,翻腾蓄势,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段具体的建议。
第3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此段顺理成章而又言简意赅。“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观照,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但这里的“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的求治,不是消极的以不治为治。段中以十个排比句,提出“十思”,然后再用四个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现,来阐述“十思”的效果,字句工整,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
《旧唐书·魏征传》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唐太宗也非常清楚魏征的直言敢谏对自己治国理政的重大意义:“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他收到此疏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唐太宗从谏如流,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价值。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阅读这篇奏疏,用以自警。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唐初文风仍沿六朝骈俪之习。魏征此文也受此影响,以大量排比、对句铺写而成;但文章在骈句之间又穿插长短散句,骈散结合,既具整齐美感,又能错落变化,音韵顿挫,节奏铿锵。加以文章类比亲切生动,论述务尽其旨,哲理深刻切要,故丝毫不觉浮靡,反觉气势酣畅,读来回肠荡气,深具不容辩驳的说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