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促织》课文解说
促织,即蟋蟀的别名。这种昆虫常出现在古人的诗歌中,如《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声音附会成“催促织布”,遂称之为“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就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蟋蟀的雄虫好斗,且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唐宋以来,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蔚然成风。
蒲松龄的《促织》,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约略来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三个方面:
一、史料启示。正如小说开头所说的:“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技艺·斗物》中的记载,可为佐证:“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仅苏州一地,就要征收上千个促织,加上与之相关的奢靡之物(如烧制豪华考究的装蟋蟀的盆、罐),其劳民伤财,可以想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吴越之地一些浮浪子弟斗蟋蟀,一次所下赌注动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更有甚者,苏州一些军户竟可以用捉到的蟋蟀抵军功。
二、故事借鉴。明吕毖《明朝小史》记载了一个“骏马换虫”的故事:“帝(明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死。”显然,《促织》的部分情节取自这一故事。
三、现实触发。蒲松龄在他的《淄邑流弊》一文中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入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故中人之产于此立尽。”历史与现实,野史与见闻,成为蒲松龄创作《促织》的主要素材。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拍案叫绝。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责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小说通过促织得失这一主要线索,讲述成名一家的遭遇,表现了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而悲、悲极复喜的情绪变化,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小说以“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一语,点出了成名一家苦难的社会背景。本不出产促织的华阴县,因为县令“媚上官”的一次偶然事件,成为“常供”之地,这更加重了民间负担。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昂其直”,狡猾的乡里小吏趁机摊派盘剥,普通百姓只有倾家荡产的份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名出场。他被猾胥盯上,“报充里正”,百计难脱。成名是一个为人“迂讷”的书呆子,他既不敢借此敲诈勒索百姓,又没钱赔偿。不到一年,家产荡尽,“忧闷欲死”。小说在这里,揭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富损失和精神摧残。于是,成名只好听从妻子的劝告,“早出暮归”,自行觅虫,终无所收获,以至被杖刑,“两股间脓血流离”,连虫也不能捉了,到了“惟思自尽”的地步。故事至此,似乎山穷水尽,难以为继。但柳暗花明,借助于驼背巫的“神卜”,成名历经辛苦,在村东大佛殿附近,捉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上品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至此,故事由悲转喜,似乎可以结束。但偏偏意外发生了:好不容易得来的促织,却被成名九岁的儿子扑死,儿子又惧怕父亲责罚而投井自杀,成名由短暂的欣喜又跌入极度的悲哀。至此,故事再度似乎到了难以发展的地步。此时,作者又施展出《聊斋志异》中惯用的起死回生本领,幻造出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成名终于绝地逢生,并因进献上品促织有“功”,转贫为富,并过上了良田百顷、“楼阁万椽”的富人生活。
小说中斗促织情景的描写也曲折传神。作者多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已虫”的既小且劣,神情呆笨,表明成名是抱着“拼博一笑”的绝望心理比斗的。“村中少年”的屡次讥笑,与其“蟹壳青”最终战败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戏剧性。成名进献促织时,县令也“见其小,怒诃成”;及至“与他虫斗”,“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语言的波澜曲折,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成名这个在官府逼迫之下痛苦挣扎的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形象,他笨拙迂讷,不善言辞,只会“敲诈”自己。当噩运来临时,他也曾试图摆脱,但终因能力有限,不得不一次次地忍受。作者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层层磨难、滴滴血泪,并注意从心理层面写他的忧闷、绝望、大喜、大怒、大悲,揭示其性格特点,彰显其形象特征。
小说的主题极为深刻。在小说结尾的一段“异史氏曰”中,作者揭明了写作立场,即揭露各级官员讨好皇帝、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了“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也对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饱受虐吏滑胥迫害的平民百姓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以《促织》为题,写人物的命运随着促织而起伏摇摆,揭示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小说喜剧的结局,掩盖不住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所谓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也是对那个畸形社会的莫大讽刺。
作为一篇文言小说名篇,《促织》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特点。小说中多连用四字短句,斩截有力。如“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写成名对促织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写成名夫妻面对虫毙儿“死”无可名状的惨痛与悲哀;“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写鸡动作之快与变故之突然,极为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