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可谓“心声之献酬”(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因此最易表现作者真实的情感与细微的心曲。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与妻书》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与妻书》课文解说

 

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与妻书》虽是作者即兴而作的书信,却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信的开端便是“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一人”“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将情感推至高潮,以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接下来的一个“恐汝”,两个“谓吾”,又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恣肆到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第2—5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

第2段首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概括性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纲。整段文字由情出发,又以理撼人,引经据典地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第3、4段倾诉“吾至爱汝”的衷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三段追忆:一为夫妻谈论谁先死的情景,表达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给妻子痛苦;二为回忆夫妻在“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点滴过往萦绕心头,表达对爱妻的“真真不能忘”;三为回忆六七年前自己“逃家复归”,妻子“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的“泣告”,讲述“前十余日”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之痛。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第5段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这一段可以说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无尽的心酸和遗憾。

这一部分中,作者的缱绻儿女情和纵横英雄气交织映现,先由前面的悲伤沉痛走向第2段的激昂悲壮,再进入第3、4段回忆恩爱的缠绵悱恻,又迈向第5段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文势上的跌宕起伏,极真实地映照了一位决心赴死,又至爱妻子、万般不舍的革命志士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与此同时,陈意映“天真浪漫真女子”(林觉民《原爱》)的形象也在信中得以体现。

第三部分(第6—8段),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第6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叙写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伴妻,或与妻子有心电感应等超现实的幻想,闪烁着浪漫色彩,表达安慰之意。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第7段申述“未尝以吾所志语汝”的原因,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最后一段,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也许是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吧。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

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可谓“心声之献酬”(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因此最易表现作者真实的情感与细微的心曲。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是有意为之,或是情之所至,林觉民信中的两种“爱”交映迭现,在反复倾诉对妻子之情中不断申述理想大义,让人读来颇感作者当时情感之跌宕,内心之复杂。在浓烈的情感表达中,作者亦有对往日美好生活回忆的叙述和“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道理的议论,情、事、理结合,寓情于理,理中有情。此外,这封写在复杂心绪中的绝笔书,依然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多处用典、语言雅致,颇值得细细品味。

《谏逐客书》和《与妻书》或写给特殊对象,或写在特殊时期,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书信。两文皆是名篇,颇具文学魅力,从内容结构、思想主题、情感抒发、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鉴赏析的地方。但作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课文,教学中还应注意侧重挖掘其实用特性。如分析《谏逐客书》为达劝谏目的而选取的论述策略与方法,体会《与妻书》为说明“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回环往复倾诉却不觉累赘,反显情深的抒情写法。也可以由两文出发作拓展性的群文阅读,思考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不同的对象,兼顾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应该在书信中采用怎样的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等。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