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恩格斯不仅准确概括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还通过叙述技巧将其加以凸显。如“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两句,都是通过对他人的“假设让步”,达到凸显马克思成就的目的。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下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解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教师用书内容】

内容源自【教师用书】,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

下载地址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解说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3月17日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文发表了讲话。后来,恩格斯应邀写了《卡尔·马克思的葬仪》,复述了自己在葬礼上的讲话内容。3月22日,这篇文章在《社会民主党人报》上用德文发表,并由编者加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一见如故的二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了近四十载。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感人的传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的当晚,恩格斯致信李卜克内西说:

 

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第二天,他又致信左尔格,对马克思去世后的无产阶级运动作了如下的预言式的描述:

 

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比起私人书信中直率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虽然也充分表达了对亲密战友逝世的悲痛与哀悼,但更重要的是准确而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丰硕的思想成就和伟大的革命贡献。这篇文章所体现的两位革命导师的深情厚谊,远远超越了个人感情的范畴,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志同道合。

悼词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景。“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含蓄的说法,“下午两点三刻”“不到两分钟”等具体数字,都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悼词的主体部分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叙述了其生前的主要活动。第2段是一个总论,概括地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两方面——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巨大贡献,是后文叙述的总纲。“不可估量”“空白”等词,极言损失之大。接下来恩格斯先讲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二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在讲述这两个发现时,恩格斯恰当地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与评价: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论相并提,称剩余价值规律发现之前的一切相关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通过这些表达,恩格斯充分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表达了对马克思的钦佩与崇敬。第5段,恩格斯简述了马克思在其他众多领域的研究情况。前文的“两个发现”和这段“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形成“点”和“面”,“详”和“略”的叙述关系,进一步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研究能力、广泛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的研究精神,更全面、更丰富地展现了马克思的个人风采。

随后恩格斯开始讲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第6段介绍马克思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出思考革命的力量是其进行各种研究、关注科学进步的出发点,揭示了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第7段,恩格斯先用“首先”“真正使命”等词语,强调了革命对于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意义,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第8段的讲述形成了两组对比: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对马克思的嫉恨、诬蔑与马克思的“毫无在意”。这样的对比既展现了马克思顽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的领袖气度与胸怀,又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最后一段,用一句话再次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既是悼念,又是表达对马克思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信心。这一结尾,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恩格斯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既准确又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辉煌成就,这样的表达效果得益于这篇悼词严密的逻辑构架。本文的总体思路为“悲痛一颂扬一悼念”,基本遵循了悼词常见的体式。其中主体部分由两个“对于”开头的短句领起,清晰地归纳出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两方面的卓绝贡献,然后再分层次细化叙述,可谓环环相因,丝丝入扣,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恩格斯不仅准确概括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还通过叙述技巧将其加以凸显。如“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两句,都是通过对他人的“假设让步”,达到凸显马克思成就的目的。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准确生动。

本课的两篇文章之间有着很多互相呼应的地方,可以在对读中互相联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选入教材后,传统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得到了良好的支撑。恩格斯对马克思贡献的评价,过去学生大多只能通过文本内容孤立理解,或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理解,现在可以从《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得到具体的验证。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教学整体。在革命理论方面,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成经济生活的基础,决定了社会关系、上层建筑。这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规律,也是一种观察、阐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马克思则在论述“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时,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关系不适应、不匹配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指出只有新生的工人阶级才能掌握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解决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资产阶级通过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压迫工人,将工人这一“现代的产物”与他们本应掌握的财富和社会权利隔离开来,因此,工人想要寻求“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就要推翻以榨取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的“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

在革命实践方面,恩格斯说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出席《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号召无产阶级起来革命,这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的一部分;他坦诚、幽默、富有感情的表达,对听众和工人阶级的积极鼓励,对“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的坚信不疑,不正是“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的部分原因吗?

这样的对读能够较好地贯通两篇文章的内容,发现其中的呼应相通之处,有利于对文章本身的理解,也能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参考采用。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