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诗之美
沽
新诗(或称“现代诗歌”),顾名思义,是与旧诗(或称
典诗歌”)相区别而言的。 “五四”时期,早期新诗人追求“诗体的
大解放”,挣脱古典诗词的格律,用现代的白话自由表达现代人的
情感和经验,开启了新诗的探索之路。然而,没有了外在的形式
规范,话该怎样说,诗就怎样写,新诗会不会等同于分行的
文”?新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从新诗发生之日起,诗人们就基于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直在探索新诗自身的审美规律。20 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
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利用诗形的均齐、韵脚的调和、句
式的复沓,来构建一种新诗的形式之美;到了30 年代,以戴望舒、
艾青为代表的诗人,更强调“情绪内在的抑扬顿挫”,在长短不拘
的散文语言中,提炼一种素朴、自然的节奏。另外,为表现复杂的
情感和经验,现代诗人常采用意象化、间接化的表现方式,让诗意
的表现更为含蓄,充满暗示,在鲜活的感性中融入哲理的思辨。如
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当代的“朦胧诗派”与“后朦胧诗
撒
派”,这些更具先锋探索精神的诗人,主动增加语言的跨度感与陌
生化,通过词句与意象的创造性组合,更新读者的感受,打开了新
的审美可能。
本单元的五首中国现当代诗人的佳作,就体现了新诗之美的不
同表现。戴望舒的《雨巷》和梁小斌的《大街,像自由的抒情诗
一样流畅》,分别具有婉转悦耳的“音乐美”和质朴流畅的“散文
美”,冯至的“十四行诗”则在相对固定的诗形中,融入自由表达
的活力,思索生命的意义。后面两首诗,则不同程度采用了间接
化、客观化的抒情手法。穆旦的《春》、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
通过自然意象的独特处理,表达出强烈的自我及人生体验。
学习这些诗作,不要急于读“懂”,也不要一开始就直奔“主
题”,可以反复朗读,先体会不同的声音、节奏,从整体上感受诗
歌的风格。然后,尝试从节奏、意象、结构等方面,分析诗意在语
言中的生成方式。最后,不妨将本单元的现代诗歌与以前学过的古
典诗歌相比较,思考新诗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1
雨 巷①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仿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牙于②着,
冷漠,凄清,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4第四单元【新诗之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用书】OCR识别可选择复制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