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
册
第
三
单元
单元目标、编写意图
单元目标
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
3.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第二个专题,设计宗旨是围绕历史类散文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考察这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把握中国人善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学习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理解作品中融入的史家观念和个人情志;把握史论作品的说理艺术,理解作者观察历史的角度,分析作品的表达特点,辩证思考论述的合理性与不足;同时,通过阅读作品,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
单元主题界定为“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要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理解史家观念、史评立场。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包含两个方面:
1.品评历史人物。既要将传记人物放回历史现场,体会他们的现实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和道德坚守,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又要超越历史,立足当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要跨越时代,领略优秀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精神世界的坚韧、美好、高洁、无私、勇敢,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2.品评历史类作品。既要将史传作品和史论文章放回历史现场,把握其中蕴含的史家观念,分析作者看待历史的角度,认识作品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比如司马迁纪传体史传作品的开创意义,《过秦论》的观点在西汉初年的合理性等;也要超越时代,审视作者的立场,辩证分析作品的不足,认识史家修史观念的局限性、评论者看待历史或论述方式的偏颇和缺陷。
为此,教材精选四篇经典作品,编为三课,从历史撰述和历史评论两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别研习史传文学和史论散文;并设计四个单元研习任务,分项落实以上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中国历来重视历史书写,历
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