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学生要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理解。这种“说”的素养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参与讨论的风度等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教学指导【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教学指导

 

本单元三项学习任务,每一项的语言文字活动量都不小。按照以往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常规的单元学习时间内完成。这里我们需要考虑教材设计的初衷。综合来看,“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要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学会调研、专题研究、合作学习。

本单元的三项学习活动,每一项都能容纳这三方面的目标。这三项学习活动,可以三选一,也可以顺次完成;通过一个学习活动,将调研、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任务做精做透,也能达成本单元的既定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项任务,都要有一定的归纳与整合,最后可以设计“交流与研讨”的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单元可以集中学习,可以穿插在学期内进行;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整合三项学习活动,结合本地资源作适当的调整。

1.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访谈是一种交谈活动,以口头形式,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问题。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运用访谈的方法,遴选不同方面的、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覆盖性。面对面访谈如果技巧得当,往往能获得许多直观的素材,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但在涉及敏感问题时,访谈可能会因匿名性较差而影响实际效果,这是需要通过一些访谈技巧来规避的问题。

访谈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实用性技巧,学生通过访谈用语文,学语文,以语文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化建设。但访谈毕竟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访谈开始前,学生要了解关于访谈的一般知识,知道怎样进行访谈。

(1)访谈的一般流程

确定访谈的目的、功能以及理由;确定访谈的时间及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形式,设计问题。例如记录家乡人物,可以从家庭几代人、同学和朋友中,选择相应的代表性人物,确定访谈对象。在开始访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了解访谈对象的情况,制作访谈问题表,准备录音或摄像器材,等等。

(2)访谈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要紧扣访谈目的,清晰具体,简单明白,易于回答;这些问题要具体明确、层层深入,有利于现象的梳理与挖掘;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如有可能,也可以事先发给访谈对象访问提纲,让访谈对象提前做好准备。

(3)必要的访谈技巧

访谈前熟悉访谈问题,这样不用照着读出来,用对谈的方式,可以让受访者更好地参与进来;访谈时,要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通过一定的话题切入去拉近距离,让氛围变得轻松,适于交流;与受访者加强了解和沟通,营造友善的谈话氛围,建立良好的访谈人际关系;抓住要旨,灵活呈现问题;旁敲侧击,善于提问与追问,将谈话引向深入;对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适当回应,使访谈顺利进行;访谈者不需要向受访者分享你的个人经历或观点倾向,这会影响访谈所获得的信息;能忠实、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

(4)访谈后要根据一定的结构,完成初始研究资料的整理。

2.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1)地方文化可以反映在各个方面。例如某地代表性的建筑、街道,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都可以是家乡文化的反映。发展家乡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归属感,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调查社区文化生活现状,下面的题目可供参考: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

家乡图书室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

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

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

(2)调查前要规划调查路线,确定调查重点。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详尽地留下第一手材料(包括影像资料)。要注意准确记录各种信息的来源。

调查要有问题意识。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需要对当代文化生活有必要的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并非静态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呈现出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如何形成理性、全面的认识?需要我们在调研、观察中,发现典型现象;在对现象的审视中,提出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搜集材料,分析问题;梳理材料,研讨有关文化现象,增强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具体到语言文字任务,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形成研究资料,例如: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搜集材料;以调查、访谈的方式获得典型个案;通过各类报刊、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文献阅读;从有关部门获得数据……汇聚各个角度的信息,形成较为全面的研究资料,然后,我们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对有关现象与成因作出推理、解释、判断,得出结论。

调查大多会包括一系列的任务。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学习活动,我们需要制订一个初步的“调研计划”,一般说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计划”会涉及许多要素,包含研究目的、价值、预设、文献综述、路径、内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等。这里,我们不需要那么系统,“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份调研计划可以定位为“任务计划书”,它的目的是能够让我们据此展开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活动。它也可以促使我们去思考:要调查什么,有哪些渠道可以获得材料;如何判断这些材料是有效、有用的;我们怎样分析这些材料;需要多少同学,做什么事,各自的分工是什么,时间节点又是什么;等等。

学生要在1—2周的时间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当代文化参与”的特点是将语文学习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制订计划时,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

(3)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家乡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使用情况如何?人们日常都开展哪些活动?有没有图书阅览室?是否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开展调查时,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汇报展示时,可以以调查报告的方式,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

调查报告呈现的是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研究材料、搜集材料的方法与路径(包括调查、访谈、阅读所获等),以及分析这些材料之后的研究发现。报告中,需要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些典型现象,应结合调查、访谈、观察、阅读等所得进行分析。

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教材上已经列出。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时,以上要素要尽量齐备,但并不一定要照搬。必要的话,也可以通过课堂交流、研讨等环节,让学生将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中的具体要点提炼出来,成为标题,并在报告中具体展开阐释;调查报告也可以加入图表目录、致谢语、附录等其他内容。

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1)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是语文学习的课外延伸,也是当代学生应该担负的责任。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也许学生会发现一些可以改进和改善的地方,不妨作一些操练,提一些可行性建议。教材上有一些活动提示,可以选择某项开展活动。

(2)关于建议书

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

标题可以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有时为了突出建议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写《关于×××的建议(书)》。题目要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字体要大些。

建议书的对象可以是家乡的相关部门,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因为写作者的身份是中学生,所以在表达中不能是说教式,更不能是命令式,应是委婉的建议式。对部门的建议可以是理性分析为主,简要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要有依据,切忌根据个人好恶乱提建议。

本单元三个学习活动,最后都可以设置“交流与研讨”的环节,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调研收获;展示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比如班级展示采用幻灯片配讲解的形式;校园展示采用图片配文字的形式;网络展示则可以建立公众号,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加音频的形式;等等。

展示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展现自己的机会,并整理自己的思路,但更重要的是相互借鉴启发,在交流与研讨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如果是小组交流,各小组要注意确定发言人、记录者;发言要有一定的组织纪律,组内交流先达成共识,各组发言时要避免发言无序,更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学生要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理解。这种“说”的素养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参与讨论的风度等。对很多学生而言,当众发言、即席组织语言是“老大难”,大多数学生平时也很少会有意识地将其作为学习内容。教师要提醒发言者,听众就是我们的同学,发言时无须紧张,目的是让同学们听明白,而不是要赶紧说完,完成任务。发言前要先做准备,先撰写发言提纲,可以用若干关键词来提示;说话时要清楚和缓,注意节奏与停连,重要的观点可以以加重语气、必要的重复等方式予以强调。别人发言时要认真聆听,不随便打断。能够听出别人说话的重点、问题,才能合理、有效地吸收他人意见,互补借鉴,共同提高。

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勇于肯定别人、敢于质疑的习惯,这都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有益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质疑别人观点时,要有理有据,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并能结合论据做进一步阐释,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