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单元目标
1.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增强积累词语的意识,能运用多种方法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加强联想,在零散的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词语的“家族”和“系统”积累词语,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还要掌握熟语和成语的特点,丰富词语积累。
2.探究一词多义现象,要通过具体语境把握多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义引申的知识,探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关注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古今词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观念。词义的发展演变非常复杂,一般的情况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要把握常用词语古今意义变化的情况,避免以今律古。学习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尤其是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
3.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把握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理解词义除了概念义,还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要与表达的需要相协调,符合语境。在阅读实践中,要认真揣摩,仔细领会作家选词炼字的艺术。
编写意图
一、单元编写的依据和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又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相加。这种经验和品质必然是综合的,它存于内,是精神层面的因素,却显于外,可以从行为、表现来观测。”(王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主要特点》)这四个方面是综合实现的,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又各有侧重。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素养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内涵,是“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王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主要特点》)。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实现的,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1.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这个任务群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
对于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结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第一,本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包括汉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关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内容一方面分散在其他任务群中,随文渗透,要求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并梳理相关的语言现象,发展对语言的敏感性,提升解决实际语文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单元进行专题梳理、探究,帮助学生增强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理性认识,把握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规律。
第二,语文课程面向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活在人们口中和笔下,承载着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要回归到言语行为本身,在对负载丰富信息、蕴含深厚文化的言语作品的学习中,总结现象,发现问题,探究规律。
第三,强调“语境”。语境,是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外条件的总和。语境有内外之分,内部环境是词、短语、句、段构成的语言符号环境,外部环境是非语言符号环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包括说话双方、牵涉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要在语境中“解读词语,理解语义”,根据语境的变化准确把握言语信息,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第四,积累、梳理、建构、运用,形成语言学习的不同层次,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积累,强调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梳理,是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建构,指将丰富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中探究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运用,则是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规律。
2.本任务群的“教学提示”
(1)积累、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要有步骤、持续地进行。积累既是丰富学生词汇、表达方式等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作的准备。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
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高中阶段,“积累”至少涉及三方面的内容: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语言材料;汉字、汉语的有关知识;个人汉字、汉语运用的经验。语言现象主要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其他的任务群中,就要有发现的意识,注意汉语表达中典型的、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梳理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语感,并进而上升到语理,建构起相应的知识。正如王宁先生所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由语感到语理,在语文教学里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例如关于熟语,以前多是随文积累单个的成语、谚语等,了解其含义、用法。到了高中,就要求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整合,对熟语的概念、性质、类别、特点、用法等进行探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对汉语中所特有的成语,建议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如考察成语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或者探究成语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等。
(2)本任务群的课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如何分配课时,由教材编者设计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
本册教材体现了两种分配方式: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穿插安排了一部分“语言积累、梳理与建构”任务群的任务。比如,本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就有“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的要求。这涉及文学作品中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入手鉴赏词作。除了单元学习任务,每课的“学习提示”中也提示了一些需要关注的语言现象。比如第六单元《劝学》和《师说》,提示注意“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第七单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去细细品味”。总之,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所独具的语言现象,自主探究其中的规律。
此外,就是在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上册各设一个语言单元,围绕某项专题完成任务。
(3)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例如,在既有书面语读写,又有口语活动的学习任务群中,即可探讨语体风格的问题。
这一条提示体现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管是分散编排还是集中编排,本任务群要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而不是分散的、割裂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所有的语言现象与语言材料都来自其他的任务群,探究的问题也来自鲜活的言语实践,与学生的语文生活是紧密相关联的。
比如,本单元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探究,强调让学生“在言语作品中理解和归纳词义,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提升自己运用和积累词汇的经验,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字典中的条文”(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例句都来自学生熟悉的古代作品。关注语言运用,避免词义理解上的以今律古或望文生义,结合具体的言语作品探究作家选择词语的艺术。
(4)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择性必修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
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发现语言问题,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形成积累的习惯,之后将这些材料整合起来,形成语言札记。
(5)本任务群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
这一条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反对单向传递的讲授和机械的训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发现语言材料的深度联系,发现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的深度联系,发现语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联系。
(6)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高中阶段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积累和建构,然而“学生在生活中、在学校里亲自得到的感性认识以及他们自身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固然重要,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主要的还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武装,所谓的学生的知识只能是片面的零碎的,构不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要求”(刘硕《“重建知识概念”辨》)。强调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要否定、弱化间接知识。间接知识作为人类长期积累的认识成果,能够帮助人类提升现有的认识水平,提升整个建构活动的水平。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源”,有如下几点功能:一是这些文章所论述的主题都与本单元学习任务紧密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任务要求,为写作语言札记等提供了示例;二是这些文章围绕某个问题,列举了大量语言现象和语言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将个人探究、建构的经验引向深入,提升建构的水平;三是所选文章作者均为语言学大家,其讲述深入浅出,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研究某专题必要的知识;四是这些文章所体现的语言学家梳理归纳语言现象,抽丝剥茧,导译语言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式,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语理提升提供借鉴。
二、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和设计意图
词语是语言学习中需要特别给予关注的。"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特别强调字与词是语言建构的起点。”(王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其主要特点》)“语汇是语言的根本。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语汇能力的高低。国外甚至认为,一名学生的智力能力同语汇量的多少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学语言,主要是扩充语汇,增强运用语汇的素养。”(顾振彪《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所以,必修上册教材的第八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关于词汇的相关知识,把握词义理解和词语运用的相关规律。
1.丰富词语积累
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系统性,增强积累的意识,建构积累的方法,探究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共收条目69000余条;《汉语大词典》收词数量达37万条之多,包括单字22000多个。这么多的词语,显然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尽可能多地积累词语,扩大个人的词汇量,对于阅读、写作都大有裨益。
任务一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活动。
(1)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到了高中阶段,除了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积累词语,还应该有一些理论的自觉、方法的自觉。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积累词语的方法,在过去零散积累的基础上,认识到词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不是孤立、单个存在的,它们往往通过语音、语义或者语法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点形成集合体,构成词语的“系统”和“家族”。
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教材中所举的“理”。汉语中不少语素构词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共同的语素借助联想积累词语。词语也常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比如同义、反义、亲属、顺序等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或者说这些词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场”。有些词,意义相同或相近,这是同义关系,如:安排—布置、拘谨—拘束、壮大—强大、请求—恳求、希望—渴望—热望—盼望、伤害—损害—危害。有些词,意义相反或相对,构成反义关系,如:坚强—懦弱、诚实—虚伪、温柔—粗暴、勤奋—懒惰、欢乐—痛苦。有些词,共同形成某种类属,如表示腿部动作的词语有“走、跑、跳、蹬、踢、踹、踩、蹚、蹭、跨、跃”等;表示手部动作的词语有“提、拉、拽、抓、抄、搂、扒、捏、搓、掐、抬、抠、拖、托、拎、摸、掰、挠、挤、揪、掏、拔、拨、摆、按、抚、扶、撕、扯"等;表示烹饪的词语有“炒、溜、爆、烩、煨、炖、炸、烹、涮、烤、拌、焖、煮、蒸、煎"等。有些词,形成某种顺序关系,如:孟仲季、公侯伯子男、十二天干、十地支……关注这些词语“家族”,除了能极大地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对于理解词义、准确选用词语也非常有帮助。
(2)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熟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熟语是个大家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一类熟语。
惯用语是口头语言中短小的固定的习惯用语。惯用语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主要表示比喻义和引申义。惯用语多为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形式,如动词性的“背黑锅、开倒车、踢皮球、抬轿子、碰钉子、炒冷饭、走后门、泼冷水、戴高帽”,名词性的“墙头草、马后炮、定心丸、耳旁风、老油条”等。
歇后语也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熟语形式。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如“外甥打灯笼”,表示谐音双关义“照舅(照旧)”;“兔子的尾巴”,表示比喻双关义“长不了(不可能持久)”。
熟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熟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熟语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数熟语不能颠倒原有的形式,比如“唇亡齿寒”不能说成“齿寒唇亡”;不能替换原有成分,“穿小鞋”不能说成“套小鞋”;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百川归海”不能说成“百川都归海”。成语的结构尤其严密。
第二,熟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熟语大多不能像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意义,往往具有自身特殊的借代义、比喻义、引申义,不能只看字面意义或组合的意义。如果想当然地牵强附会,就会闹出笑话,比如把“七月流火”误理解为“七月的天气热得像火在空中流动”。有时理解熟语的意义还要了解形成熟语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如“汗牛充栋”,从字面意义看不容易懂,实际是用来形容书籍极多,搬家的时候使牛累得出汗,把房屋都塞满了。
第三,熟语在结构形式上比词更复杂。不同类型的熟语有各自特殊的形式。例如,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都是三字格;成语的结构限制比较严格,但惯用语的组成成分有时可以拆分;歇后语前后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说出真意,像谜底,前后两部分之间有间歇,常常只说前一部分,让听者去领会含义。
熟语是个大家族,在意义表达上非常丰富、灵活。要多积累一些熟语,感受不同熟语在意义和使用上的特点,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熟语。
教材中建议组织一次“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活动。到了高中阶段,要引导学生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建构成语的相关知识,探究成语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个专题,考察成语中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成语的一些特点,体会学习成语与学习古代汉语的联系。比如,有些成语中的字体现出古人用字的特点,如“被发文身”的“被”,意思是覆盖,后写作“披”;有些成语中的字保留着本义,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意思是热水;有些成语体现出古汉语语法的某些特点,如“星罗棋布”“闭月羞花”“不远万里”“唯命是从”等。第二个专题,探究成语中的文化。比如,反映民族精神的,有“自强不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而不同”等;反映人际交往礼仪的,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宾至如归”“彬彬有礼”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设定其他的专题。学生可以通过写语言札记的方式,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3)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新词语是词汇中的动态系统。词汇同语音、语法比较起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直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都会很快反映到词汇中,使得一些旧词语逐渐消失,而很多新词语又不断在交际场合和传播媒体中出现,变化更替的速度是惊人的。词语的“新”“旧”只能相对而言,不同时期都会有那个时期的新词语,某个时期的新词语也不可能永远是新词语。至于如何界定“新词语”的“存活时限”,目前意见不很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一个词语从产生到被人熟悉成为通用词语的过程一般需要20年左右,因此处在这个过程中的词语,或者说产生不足20年的词语,就都可以算是新词语。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自创,即利用现有语言材料重新构词;二是从其他语言借词;三是吸收融汇方言词语。
在教学时,应界定清楚“新词语”的概念,将之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区别开,可以以最新一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新收录的词语为依据,也可以以《新词语大词典》为依据。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新词语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词语就像社会生活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比如:“反馈”泛指信息、消息、反映等返回。“热点”,一是喻指国际上爆发武装冲突或矛盾激烈的地区,系英文“hotspot”的意译;二是喻指在一定时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或议论的问题。“超前意识”,指对某种发展趋势具有走在时代之前进行思考的意识。“传媒”,传播媒介,即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手段和形式,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工具。“撞车”喻指双方或数方搞的科研课题、文艺节目等由于信息不灵或计划不周而出现彼此任务重复或抵触的现象。以上这些词都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可以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为新词语制作词语档案。
2.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词的意义的变化。词义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把握词义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理解古代作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
(1)探究一词多义
这里聚焦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教材给出的示例都是在以往学习中遇到过的,这也是提示学生,要有积累的意识和梳理的习惯,在零散的语言材料之间建立起关联,发现规律,由语感上升到语理。
除了探究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还要认识到,引起词义变化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还是引申。引申,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其他相关的意义。本义是一个词本来的意义,但是,很多词最初的意义今天已无从考察,所以本义实际上是指甲骨文以来的能够用古代文献史料所能证明、有形体依据的本义。在本义基础上发展衍生出来的其他的相关的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词的多个义项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有序的、成系统的,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初步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多义词常见义项之间的关联,能够帮助学生以简驭繁地进行理解记忆。
(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词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非常复杂,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不必作过深的要求,但要大致了解词义发展演变的几种情况。
第一,词义的扩大,即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或者说词义的外延扩大了。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本来专指蔬菜,后泛指菜肴。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第二,词义的缩小,即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或者说词义的外延缩小了。比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的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帝王的住所。
第三,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丈夫”,原指成年男子,现在指女子的配偶。第二种情况是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勾当”,原义是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一词多义,正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了解词义演变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阅读中准确理解词义,避免以今律古。
(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提醒学生注意词义理解中容易犯的错误,引导他们认识到,不管是学习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都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学习古代汉语,除了“活动二”中提到的古今异义的情况,还要注意一种情况,即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教材中给出了一些例子,如“地方”“痛恨”等。还有许多其他例子,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积累、梳理。
学习现代汉语时,学生又常常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比如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书中的成句,有其特殊的引申义或者隐喻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理解成语中某些语素的含义,往往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比如,“屡试不爽”,指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爽”指差错而不是舒适、畅快。“不刊之论”,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指消除,而不是排印出版。
3.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这项任务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言语材料中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尤其是对同义词或近义词,要从概念义、色彩义等多个角度进行辨析,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体会作家如何通过炼字选词,使语言表达精密、得体、富于变化,增强表达效果。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活动一侧重对词义的辨析和对词语用法的把握,体会如何将词语用得恰当、准确。
首先要仔细辨别概念义。概念义是词义中同表达的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即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义是词的主要意义。一些意义相近的词,就要仔细辨析它们在词义的范围大小、轻重、侧重等方面的不同,比如:“改善”和“改进”,都指改变原有的状况使其更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前者强调更好一些,后者则强调更进步一些;“优良”“优秀”“优异”都表示“好,使人满意的”,但在达到的程度上“优秀”高于“优良”,“优异”又高于“优秀”。
除了概念义,还要抓住词语用法方面的差异。主要考察以下方面:第一,适用对象,比如“爱护一爱戴”,“爱护”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爱戴”的对象则只能是人,并且常常是领袖、师长等有威望的人。第二,搭配关系。比如“质疑”和“置疑”,后者一般只与否定形式搭配,如“不容置疑”“毋庸置疑”“无可置疑”等,前者则没有这样的限制。第三,语法功能。比如“必须一必需”,“必须”是副词,只能修饰谓语;而“必需”是动词,能用作定语、谓语,或构成“的”字词组作宾语。
把握词语用法方面,在搭配正确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是“好”。作家通过对词语的选择,传达出精妙的含义、丰富的意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大量鲜活的言语材料中去体会、感悟,可以在其他任务群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经过揣摩、咀嚼,形成自己的心得。通过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把握文章遣词的精妙之处,体会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通过不断积累,提升语感,形成语理。
(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带有各种色彩义,这是使得词语意义缤纷多彩的另一个因素。
词语的意义色彩类别比较多,远不止一般教科书所提到的三四种。它们包括感情色彩、态度色彩、评价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格调色彩、语气色彩等。每种类别还可细分出若干次类。对于中学生来讲,主要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即可。
活动二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包括褒义、贬义、恐怖、喜悦、痛苦、悲凉等情感类型。主要是褒贬色彩,褒义词是指带有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不含情感倾向的中性色彩的词语。不妨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给出的例子,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作家在写作中,还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褒词贬用”表达反讽的贬义,“贬词褒用”显得幽默诙谐,都能传递出更加丰富的意蕴。
(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一切环境之中。如果一个词只用于或者经常用于某种语言环境和条件中,就会带上某种语体的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比如,“吓唬”“小气”“溜达”带有口语色彩,“恐吓”“吝啬”"散步"则带有书面语色彩。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多用于日常交谈,也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则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还有大量不带有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是中性词,即可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与交流中,一般情况下,所用词语的语体色彩要与语体相适应,不相适应的话,会让人感觉不得体。
词语的语体色彩有不同的修辞作用。比如文章中大量运用口语词,会使文章或讲话显得平易、自然、亲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量使用书面语词语,就会显得庄重、典雅、古朴。在实际的交流和表达中,人们常常交错运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教材中给出了两个专题供教学时参考,也可以设计另外的专题。
在完成以上具体活动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上积累的例子进一步梳理、整合,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例,就词语使用的艺术进行探究,学会从炼字选词的角度鉴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