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本文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非常完整,逻辑也十分严密。作者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
首页 教学参考 教师用书 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文解说【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文解说

 

本文是1963年5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时,在十个问题前面写下的一段文字,后来单独作为一篇文章发表。后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毛泽东文集》第8卷。

根据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决议精神,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了。1963年2月11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这是在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式之一。1963年5月2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在决定的第十条也加写了一段话,强调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要性,提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或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这篇1200余字的短文是毛泽东晚年为数不多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在文章中批驳了认识论根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文章以生动通俗的语言精辟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批判了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论述了只有社会实践,只有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才是正确认识的来源。第二,具体分析了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前一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后一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三,论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即由精神变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四,论述了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本文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非常完整,逻辑也十分严密。作者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种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是全文的总纲。

文章开头就提出三个问题并简单给出答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第一个问题统摄全篇,同时包含后两个问题;而后两个问题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反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唯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因此,作者提出后面两个问题,并肯定地回答说“不是”,这里包含着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作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在提出的三项实践之中之所以把“生产斗争”排在最前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文章对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对三项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都没有说明,而是把正确的意见用两个“只能”表达出来,通过三项实践所排列的顺序表达出来。紧接着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由此从存在决定思想到思想变为物质力量,引出下文关于两个飞跃的论述。

第二部分(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讲认识的两个飞跃,是对第一部分的具体阐释。紧承第一部分的社会实践,论述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因此,要进入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证明是否正确。经过论证,得出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以此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相区别。

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到结尾),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的意义。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