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第四单元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文解说
这篇文章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天文学发展历史,以各学说出现的时间为序,择要述评相关观点,突出争议要点,并对这场论争进行科学的审视和哲学的思考,肯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
篇首开宗明义,将浑盖之争放在中西天文学史的大背景下来讨论。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作者限定了范围,即“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使得论述非常集中。接着大致按照“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最早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述评,介绍各学说的由来,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作出评价。
这场争论既然旷日持久,涉及的人物、引发的争议是非常多的。作者的“述”,并不强调对所有史料进行考据式的梳理和呈现,而是选择主要的人物,聚焦争议的焦点,择要呈现。比如,扬雄《难盖天八事》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文章只详细介绍了从观测依据角度提出的批驳意见,因为这相对直观,容易为人所理解。对于浑天说的软肋,也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盖天说批驳它时选择的重点“天何得从水中行”,介绍王充的责难。再介绍浑天学者葛洪从观测角度提出的事实依据以及何承天的理论解释。对于浑盖之争引发的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作者只简单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说,用“三说并驱”“四天腾沸”形象描述了当时争论的激烈。对于朱熹的观点,则又详细评述,因为朱熹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提供了争论的另一个视角。
作者的“评”,一方面,是从现代宇宙结构理论的角度,给各学说是否反映宇宙结构客观真理以“科学性”的评价,但这并非评价的重点;作者更关注的,是对各学说的研究方法、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进行评价。比如,在介绍了“天圆地方”的学说后,引述曾子的批评意见,评价这种说法并未形成系统的学说,重“道”而非“理”,更是一种哲学主张而非宇宙结构学说。
对于宣夜说的局限性,作者的评价是:它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为什么反理性的就是有违科学发展的呢?这就涉及科学与理性的关系。理性,是以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从广义看,科学便是以追究自然的“本性”“本质”方式对存在进行把握的理性思维,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逻辑演绎体系为其主要标志。从狭义看,“科学”指的就是现代科学,它以实证为基础,对自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科学注重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强调理性精神,作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评价宣夜说的。
对于盖天说,作者评价它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如此评价的依据,一是“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为什么说科学需要与数学建立关联?因为近代科学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借助于数学,对研究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找出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并把这一联系描述为一定的数学模型(公式),这样,就能用科学解释现象,就能建立理论。研究是否能形成数学模型,是判断是否建立了科学理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是近代科学研究的鲜明特点。科学实验对于科学理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能接受实验检测是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从这一点说,盖天说是具有现代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的,虽然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但它确实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作者的表述非常严谨而中肯。
对各家学说梳理简评完毕之后,作者进而转向对这场论争的哲学思考,肯定其学术意义。第一个观点:“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术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随即用古代天文研究重视实际观测的事实,举祖眶研究方法的实例作为论点的依据。第二个观点:“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人到这场争论之中。”同样用科学史上众多事实作为依据。这两个判断,肯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符合学术规律,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
在“评”的过程中,作者特别注意中西天文学研究的对比。比如,在介绍宣夜说的由来、主要观点之后,将宣夜说与西方的固体天球观念进行比较,肯定宣夜说的重要历史功绩,也肯定了中国天文学研究的贡献。再如,作者指出:中国天文学“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不同。古希腊人将各种天体运动现象视作理念世界的典范样本,认为“世界是按照理念世界的永恒逻辑运作的,而天界,最生动最直观地呈现了这个逻辑”(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体现出其理性世界观;在研究方法上,注意用数学概念来解释天体运动的不规则性。中国天文学虽然缺少纯粹理性精神,但却有重视实验检测的传统,同样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从不同层次总结评价了浑盖之争的历史功绩。先是从现实成就方面,肯定这场争论“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更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评价这场争论,充分肯定它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念和科学态度,认为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本文体现出横跨历史和科学两大领域的科学史研究的一些特点:作为科学研究,文章涉及天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天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作为史学研究,本文运用史学研究方法,体现了史学比较、联系,由表象探求规律的方法特征。此外,还表现出和科学哲学的紧密关联。本文既对史料进行搜集和梳理,还原历史面貌,又以史料中体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评价重点,重在发掘观念、思想的内在联系。而作为中国的天文学史,还有重要的文化理解和传承的功能。“科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力争其成为‘信史’,这是真的评价”,“史学无情,不知其可也!……中国科学史至少对中国人是要为后代垂风立范,作为一种道德教材流行于世。……仅仅搜罗发觉史料也不是科学史的最终目标,史料要用之于教。”(李志超《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阅读这篇文章,我们正能感受到作者对颇为流行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是一种礼学”“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等观点的回应,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