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写于1883年,比今天要学的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早了11年。而在更早的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1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首页 教学参考 教案学案 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学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恩格斯写作此信的社会背景,认识其针对性,进而明确本文旨在回答“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一问题。据此通读文章,把握其逻辑结构。

2.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语言美。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作用,理性思考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评价目标】

1.能否梳理出关键信息并正确填写表格信息。

2.能否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核心观点,理清思路层次。

2.联系历史和现实,领会马恩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了解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参考相关资料,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3.研读相关理论著作,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写于1883年,比今天要学的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早了11年。而在更早的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1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补充课文背景:

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如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等等。

 

【讲授新课】

任务一:文章合为时而著”,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背景的了解,阅读本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信息并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结构

现实针对性(歪曲和误解)

恩格斯的回答

第一部分

狭隘理解“经济关系”。

(1)“经济关系”包括________

(2)“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

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3)________

(4)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

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5)________

第四部分

误解和曲解马克思唯物历史观。

(6)________

 

结构

现实针对性(歪曲和误解)

恩格斯的回答

第一部分

狭隘理解“经济关系”。

(1)“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包括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等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2)“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

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3)经济条件归根结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4)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

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5)“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第四部分

误解和曲解马克思唯物历史观。

(6)看问题要全面,不要过分推敲每一句话,要学会把握“总的联系”。

 

任务二: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性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是如何产生的。

 

【评价反馈】

1.圈点勾画,梳理关键信息,能够正确填写表格信息。2.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

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交流过程中能够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

 

【课堂小结】

本文正是恩格斯针对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观点的歪曲解读而写的,重在解释了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这一观点,并不是回答“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向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是致敬一种伟大的人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________、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他  ________而初心不改、贫病交加而________;(    );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他满腔热情、________,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的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成就了他的伟大人生。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但他的思想没有停留在19世纪。从展望革命前途、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到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产生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直到今天仍被誉为“一座在雾霭中俯瞰一切的巨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艰难险阻  流离失所  至死不渝  百折不挠

B.艰苦卓绝  颠沛流离  至死不渝  坚贞不屈

C.艰难险阻  颠沛流离  矢志不渝  百折不挠

D.艰苦卓绝  流离失所  矢志不渝  坚贞不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创立科学理论的他,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B.为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毕生忘我工作的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C.他为了创立科学理论,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D.为了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他毕生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到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展望革命前途

B.从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展望革命前途,到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考察东方社会

C.从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展望革命前途,到考察东方社会、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

D.从思考世界革命、研究人类未来、考察东方社会,到展望革命前途、剖析资本主义、关注欧洲革命

4.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D  3.C

4.(示例)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鸿门宴脱险及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和诸多不可控因素。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他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是必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刘邦成功所具备的必然性因素,项羽大多缺少,最后只能落得失败的结局。

 

【教学反思】

阅读理论文章要注重圈画“是指”“包括”“决定着”“依赖于”等关键词,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

阅读要追求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启发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历史和社会现实事例,阐发自己对文本核心观点的认识。

 

【备课资料】

1.了解马克思的思想理论。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就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这个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杰出人物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作用,他们的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但不是影响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写作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一般民众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也降低了。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3.文本内大事件补充。

(1)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国际性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由于战争造成的影响,在1648—1830年间,德国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2)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革命战争,这里指1792—1799年法国与由欧洲一些君主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德国是这个反法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拿破仑战争,指1799—1815年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与反法联盟各国之间的战争。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4.阅读资料。

一位被严重曲解的伟大思想家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个体充满热情和信任,对抽象的教条抱有深深的怀疑。他对所谓完美社会概念不屑一顾,对平等观念十分谨慎,也从来没有梦想过一个所有人都穿连体工作服、背后印有国家保险号码的未来。他希望看到的是多样化而不是整齐划一。他也从未宣扬过人是历史无助的玩物。他比右翼保守主义者更敌视国家,并把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化而不是民主的敌人。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模型建立在艺术自由表达的理念之上。他认为有些革命可以和平地取得胜利,他也丝毫不反对社会改良。他并没有狭隘地只关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也没有从两个明显对立的阶级的角度去看待社会。

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相反,他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废除物质生产。他的理想在于休闲而不是劳动。他始终执着地关注经济问题,那是为了削弱经济力量对人类的控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与人类秉持的道德和精神信念完全相符。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且将社会主义视为其自由、公民权利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他在自然和环境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所激发出来的政治运动对妇女解放、世界和平、反法西斯斗争和殖民地民族解放等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还有哪一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如此被人曲解呢?

(选自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重庆出版社,2020年7月版)

 

5.高考真题荟萃。

(2020年新高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图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微生物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中最能够支持第三、四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2)

点击这里,前往下载原word文档,浏览全部内容。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