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一 鲁镇社会扼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林冲的遭遇,不仅仅是因为高俅父子对他的迫害;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生活仍然“郁闷、无聊、乱糟糟”,“局面并没有好一点”;人变为虫,离奇的情节透露出严酷的社会现实。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全班交流。
这一学习任务的核心是关注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进而分析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细读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物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文化现实,是人物性格展现和情节展开的基础。如在《祝福》中,鲁镇冷漠的人际关系,鲁四老爷的封建礼教思想,柳妈的死后因果报应观念,等等,都成为祥林嫂挣脱不掉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把她推向了绝路。
其次,要针对每篇小说的不同创作风格,概括其社会环境描写特点。要理解任务要求,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辨别不同作品中社会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支配人物命运,《变形记》中,社会环境则主要作用于人物心理。2.小说的主题不同,其社会环境描写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环境描写具有喜剧色彩,彰显了讽刺的意味;《促织》的环境描写沉重压抑,突出了社会批判精神。3.对社会环境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外在的、具体的东西,也要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性因素。
再次,还要引导同学深入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小说体裁的某些重要特点。比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研讨。1.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是否有关联?2.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可否细分为不同的层面?不同层面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有什么不同?3.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人物是否处于完全被动的境地?4.如何理解环境描写的表层现象和深层意义?
二 在以下三个有关小说表达手法的任务中,选择两个完成,并就其中之一写一则读书札记。
1.被婆家从鲁镇抢回去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儿子又惨遭不测,她不得不又回到了鲁镇,从此走向了“末路”。小说中这一类“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本单元的小说中还有一些这样的突发事件,试着找出来,并和同学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2.林冲去山神庙暂宿一夜,“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格里高尔艰难打开房门,正看见自己当年从军时的相片,“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这些细节描写常常为读者津津乐道。从本单元作品中找出至少五例精彩细节细加品味,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3.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无论是鲁四老爷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还是别里科夫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都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在这五篇小说中,选择两个人物,分析他们的语言,说说其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促成了情节的发展或转折。探讨这一话题,要了解小说的叙事特点。早期的小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以讲故事为主,追求情节的巧合与离奇,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故事”与“情节”作了精彩的区分:“‘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也就是说,情节在事件之间建立起了有意味的关联。好的小说家既善于“讲故事”,满足读者“后来怎么样了”的好奇心,也善于揭示故事背后的动因,赋予叙事更丰富的意蕴。“突发事件”往往有巧合的因素,所谓“无巧不成书”;但如果偏离了主题,“把巧合的长臂伸展到了脱臼错位的地步”,就会减损小说的艺术魅力。所以,优秀的作品中“突发事件”往往既有偶然性,又体现了生活的必然性。分析这一单元小说中的“突发事件”,一定要挖掘其潜在的必然性和深层意蕴,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这些“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除了教材中提到的《祝福》中的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中的“突发事件”也很多,而《变形记》的主体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另类的“突发事件”。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十分普遍,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中都可以融入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如工笔画一样精致细腻,不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还具有衬托人物形象、助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例如:从祥林嫂拄着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她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从鲁四老爷书桌上摆放的书籍,可见他的处世为人;从林冲“花枪挑着酒葫芦”的动作,可见他的个性特征;从格里高尔背上的“弧形硬片”,可见他状况的艰难;从“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可见成名所贡那只“小虫”的神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作家的神来之笔,具有超越文字的画面感和言外之趣,是小说中颇具审美价值的部分。
言为心声,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声音外化。小说家创造了人物,赋予了他们性格,也给了他们与之相一致的语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展现了人物的立场、情感、身份和境遇,是使人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祥林嫂“我真傻”的诉说,既表现了祥林嫂柔弱、善良的性格,又表现了她在痛失爱子后的自责与追悔,也就是既符合人物的一贯性情,又符合其特定的际遇与处境。还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并非全是单一的或一成不变的。例如,林冲的性格中就有顺从和反抗这一截然相反的两面性。他口称“高太尉”,表现出性格中逆来顺受的一面;骂陆虞候为“泼贱贼”,又表现出他性格中反抗的一面。
可以看出,本任务的三个项目既各有侧重,同时又有机联系。我们阅读小说,也正如欣赏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认识作品的丰富意蕴,在多重印证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三我们读小说,常常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或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往往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这一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写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想象,写一个“虚构的故事”。人的禀赋不同,才情各异。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从“写实”和“虚构”两种叙述模式中选择一种来写。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都要力求表现真实的人生和情感,用艺术的手段升华日常生活。在写作中,可以借鉴本单元所学小说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如《促织》近于史笔而又出于虚构,《变形记》情节荒诞而描写细腻逼真,等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从本单元的小说看,无论是祥林嫂,还是别里科夫、格里高尔,都是小说家“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的典型人物。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为小说家提供了原型和原始素材,小说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进行整理、提炼和安排,叙述出比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更加具有代表性、矛盾更加集中的故事,以此塑造人物,表现生活。要写好这样一个故事,一定要细心观察、沉心体验,发现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即使是平时司空见惯之事,换一种角度思考,也会令你有意外的收获。
选好了素材,还要学习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写作指导中提示了两个注意的要点。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可以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叙事效果,理解什么是叙事视角。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习惯于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可以引导他们变换视角,比如运用第一人称,或者另设一个叙述者,或者不同视角兼用,让自己的叙述层次更加丰富、多维。其次,要写出事情的波澜。可以引导学生在叙述中,有意变换叙述的顺序,设置一些悬念,制造一些波折,也可以在结尾独运匠心,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者使人物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还要提醒学生避免以下常见问题:第一,构思看似新奇,实则老套。这需要平日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积累,提升思维品质。第二,叙述牵强附会,破绽百出。叙述故事要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情节推进要合乎情理。第三,文字繁复拖沓。叙述要紧密围绕主线,曲而有致,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