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资料链接
提供doc可编辑文档下载:下载地址
雪莱和《致云雀》
江枫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雪莱·珀西·毕希”条下称他(雪莱)为:“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剧作家和改革家。”
然而,如果他不是诗人,作为写过他那样几部小说的作者,一定早已被人们忘记;而称他为哲学家也言过其实,因为他从不曾形成一套严谨的哲学体系,在哲学观点上,倒毋宁说是庞杂而且充满了矛盾:启蒙学者的唯物论、柏拉图的唯心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说、潘恩的民主共和思想等等,他都兼收并蓄,威廉·葛德文的《政治的正义》更是他醉心的读物。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他确实有过集诸子百家之长而加以融会贯通的雄心,但是做到的,只是从他们的著述中取其所需,又对各种主张都有所修正。他可以称为思想家,一个博学、多思的思想家。
然而,如果他不是诗人,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想家。而他最有价值的散文作品,是诗论;最成功的剧作,是诗剧;最持久的改革,也是一个诗人的改革。
对于作为诗人的雪莱,《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评价是:“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和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是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
那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无疑,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最伟大的悲剧,是《倩契》;最伟大的爱情诗,是《灵之灵》;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是《阿多尼》;至于那一整批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则当然包括《西风颂》《致云雀》《云》和《自由颂》《暴政的假面游行》,以及《生命的凯旋》。
雪莱的诗,无论长短,也无论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抒情诗,他的诗剧、叙事诗、讽刺诗、哲理诗,乃至于他的散文随笔和政论,无不具有浓郁的抒情韵味或抒情成分。他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最杰出抒情诗人之一。一个诗人,短短十年左右的创作成果,经历了一二百年的人世变迁,有那么多仍称得上是不朽杰作而毫不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其匹的。
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的记录”,“一首伟大的诗,是一个源泉,永远泛溢着智慧和快感的流水”。包括《西风颂》《云》和《致云雀》在内的他的许多诗都具有这种品质。尤其《致云雀》,我以为,还可以被当作理解雪莱其人其诗的锁钥。
雪莱的《致云雀》,在赞颂云雀的同时,也写出了和这云雀时离时合的自我、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致云雀》在充分体现雪莱诗论精神的同时,几乎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全诗共21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闻云雀鸣叫有感而作。第一节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最强烈的感受,其余各节都好像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称云雀为“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说歌声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是暗示它欢乐而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而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衷心,则表达了从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到雪莱的共同信念,好诗应该是从心灵深处直接涌现的思想、激情、音响和形象。
第二节是全诗写得最实的一节,也是一切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第三、四节,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之后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随即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视觉形象描绘优美的听觉感受。第八节,把云雀直接比作诗人:
像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诗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而以“从未留意过”一语表明,诗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应能揭示出常人熟视无睹或见所不及的真理。
随后,又把云雀鸣叫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唱出了“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这正是诗人的自况。他深爱人类而苦于缺乏知音,所以,他的许多篇幅较短的抒情诗都是在因此而引起的抑郁状态下写出来的。
接着,他又把云雀和它的歌声比为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都像隐居深闺的少女,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体现了雪莱所说,诗人写诗并非自求闻达。以下一节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对云雀的歌声作出审美判断。
第十三节到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以创造美的艺术作品。他针对华兹华斯而写的讽刺长诗《彼得·贝尔第三》似乎就在于表明,诗人,一旦背离了正义的事业、高尚的思想和理想,其作品必然无聊。“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不过是人压迫人秩序的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第十五节提出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惟妙惟肖的再现”。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不过他的想象也来源于生活。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他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营养。”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第十七节谈到死亡。人们总以为一切生灵的痛苦莫过于死亡,而雪莱认为参透了生死真谛,便可以达到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的坦荡或自由境地。他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该造福人类,这是生命的价值所在。而高尚的灵魂是不死的,只会像他在《阿多尼》中所说,回归它的本源而和“宇宙精神”合一,这时,死去的将是死亡本身。这也正是雪莱虽时刻预感死亡临近而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以下三节,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共同特征;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邪恶和不幸,但也揭示了某种真理: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读到此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能不产生共鸣?为一个充满苦难和罪恶的世界粉饰太平的莺歌燕舞,非但不美,而且丑恶。
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作进一步的概括描述,同时表明,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饶,是因为作者有不凡的品质,而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不随波逐流,不媚俗邀宠,而勇于“鄙弃尘土”的艺术大师所用。
诗中使用了雪莱惯用的大量排比,但是仍然精练而毫无多余的重复,像《西风颂》一样,每一次新的或明或暗的比拟都进一步丰满了主题形象,都更深一层开掘了题材内涵。
《致云雀》,无一处不写云雀,也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像在其他诗篇中的雪莱自我一样,正如勃兰兑斯所说,他的自我有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的胸怀。
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好像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蕴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
《致云雀》《西风颂》《云》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雪莱抒情诗正是如此:清新俊逸、隽永耐读。
生前备受苦难折磨的“疯子雪莱”“不信神的雪莱”,死后获得的声誉和生命都更长久,活在不朽诗篇中的不朽雪莱,至今仍在人间,他的歌声依旧响遏行云,从未中断。
(节选自《疯子雪莱,不信神的雪莱》,《雪莱抒情诗全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