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慧眼知山海,素履行万疆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瞿立
一个孩童刚刚踏足大千世界,迎面压来的即是嘈杂的声音,交织混合的色彩,命运给予的顽石。他不能再依恋于襁褓中温暖的恍惚,而要背负起又一个西西弗斯的使命,去尝试将那顽石推上山巅。
(情境入题,语言优美,以“声音”暗扣“听”,以“色彩”暗扣“看”,以“推动顽石”暗扣“做”的实践。)
然而,自记事以来,各种声音便久久萦绕,间接地将世界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从父母没日没夜地絮叨着琐碎,到师长仿佛始终一个声调地阐释“大道”何在,还有生活里的一个个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传闻……我们被动地接收着四面八方的信号,犹如在微弱的宇宙电波中寻找被时空冲淡的星体波动。那些口若悬河的论述、扑朔迷离的传说,只是在巨石经过的路上提示着前方之景,又逐渐于冥冥中陷入遗忘之海,模糊不清。
(从反面入手,点出“听”的间接性与被动性。)
但借由那些朦胧的声音,我们跌跌撞撞地来到世界面前,任光线穿越瞳仁。我们看见花火多么华丽,看见繁星怎样闪烁,我们将所见如实记录,每个个体也都通过亲眼去看,完成从间接被动吸收向直接主动知晓的转变。在将巨石推上山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记住了世界的运作方式。
(一个“但”字,肯定了“听”本身仍然具有价值。由间接被动的“听”向直接主动的“看”过渡,文章进入第二层。)
然而仅靠双目似乎终究无法望穿真理之谷的底部。纵使我们克服传说的重重迷雾,记住了清晰的世界,我们仍滞留在对万物规律的总结上。甚至眼前之物有时亦如镜中花水中月而显得不可感。或许只有亲自动手推动巨石,才能谱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意义。物理实验中有一个调节分光计的活动,到底要拧哪颗螺丝,要调节到何种高度,都需要我们用双手亲自转动才能逐步理解;几个小时的亲身躬行,才能将那十字亮斑移到所要求的线上。
(点出“看”的局限性,引出“做”的体验感。
可见,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才真正跳脱出“静的观察者”的角色,与世界相融,发掘世界的真相以一方素履征服群山与瀚海。
(段中小总结,点题,为下文张本。)
那一双奔赴山海的素履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作用于世界,也作用于认知本身。实践是对理论世界中的“知”的反思:我们要去做,因为只有做了才能抵达彼岸,更因为只有做了才能反复加深对世界认知的清晰度。“行”就这样渗透进我们的认知,而我们也通过“做些什么”确认自己的存在,充盈灵魂的田地与生命的空白。
(层进,进行“知行”关系的辩证思考)
这便是王阳明认为的“一念之动即为行”的原因,也是“行”超越“理解世界”功用的内核——我们把握了生命的主动权,从而在知与行的合一中完善自我的六边形,获得与命运对峙的勇气。
(联系自身,成为有“我”之文。)
这样看来,纵使将近山巅后,巨石又一次滚落,那个孩童也不必因此灰心。因为他还会听到耳中的杂音,记住眼中的光景,走出推石人的足迹,融入世界,重至山顶;同时,也会将推石头的故事,刻进自己的骨髓与心底。
(再扣材料,以“巨石滚落”显示“做”的循环性。并解释“做”本身对孩童的知识建构和人格塑造的双重意义,升华主旨。)
总评
议论文如何“华而实”?《慧眼知山海,素履行万疆》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典范。从语言上来看,文章措辞优雅,形象生动,具体还原了“听”“看”“做”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娓娓道来,亲切可感。从结构上来看,文章避免了面面俱的流水账的写法,既注意到了“听”和“看”的弊端,也看到了两者与“做”的内在联系,更对“做”的身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深入剖析。文章情感真挚,层层推进,气韵流动,读来给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