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扫一扫联系
论知行
王夫之
《说命》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千圣复起,不易之言也。
夫人,近取之而自喻其甘苦者也。子曰“仁者先难”①,明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先其易,而难者在后,力弱于中衰,情疑于未艾②,气骄于已得,矜觉悟以遗下学③,其不倒行逆施于修涂④者鲜矣。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言决矣。而孰与易之乎?
……
夫知之之方有二,二者相济⑤也,而抑各有所从。博取之象数⑥,远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⑦,思以穷其隐⑧,所谓致知也。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⑨以入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⑩焉。
……
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也,知焉未可以收行之效也。将为格物穷理之学,抑必勉勉孜孜⑪,而后择之精,语之详,是知必以行为功也。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有知之效也。其力行也,得不以为歆,失不以为恤⑫,志壹动气⑬,惟无审虑却顾⑭,而后德可据⑮,是行不以知为功也。冥心⑯而思,观物而辨,时未至,理未协⑰,情未感,力未赡⑱,俟之他日而行乃为功,是知不得有行之效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下学而上达⑲,岂达焉而始学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离行以为知,其卑者,则训诂之末流,无异于词章⑳之玩物而加陋㉑焉;其高者,瞑目据梧㉒,消心而绝物㉓,得者或得,而失者遂叛道以流于恍惚之中。异学㉔之贼㉕道也,正在于此。而不但异学为然也,浮屠㉖之参悟者此耳。抑不但浮屠为然也,黄冠之炼已沐浴㉗,求透帘幙之光㉘者亦此耳。皆先知后行,划然㉙离行以为知者也。而为之辞曰“知行合一”,吾滋惧㉚矣:惧夫沉溺于行墨㉛者之徒为异学哂也,尤惧夫浮游于惝恍者㉜之偕异学以迷也。“行之惟艰”,先难者尚知所先哉!
(选自《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①子曰“仁者先难”:出自《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②未艾:未尽。③下学:地位不如自己的学习者。④修涂:长路,长途。涂:同“途”。⑤相济:互相帮助、促成。⑥象数:指用龟甲筮草占卜。象:龟甲以象预兆吉凶。数:筮草以数预兆吉凶。⑦虚以生其明:内心清虚来生起明悟。⑧思以穷其隐:深入思索来穷尽隐藏的事实及背后的道理。⑨荡智:放纵自己的思想。⑩各致:各自都达到。⑪勉勉孜孜:勤奋努力的样子。⑫得不以为歆,失不以为恤:得到也不因之高兴,失去也不因之忧虑。⑬志壹动气:心志专一,气息运行,指行动中的心思纯净状态。⑭无审虑却顾:没有顾虑。审:细思。却顾:顾虑。⑮而后德可据:而后自然有德行作为凭据。指行自身就可以有功效,不必非要依赖知。⑯冥心:潜心苦思;专心致志。⑰协:和洽。⑱赡:富足,足够。⑲下学而上达:学习日常人情事理,进而领悟更高层次的规律。出自《论语·宪问》。⑳词章:诗文的总称。㉑加陋:比玩弄文采更加鄙陋。㉒暝目据梧:闭着眼靠着梧几空谈或者玄思。出自《庄子·齐物论》。㉓消心而绝物:消除心念,断绝人事交往。㉔异学:异端学说。㉕贼:残害。㉖浮屠:僧人。㉗黄冠之炼己沐浴:道士的修心炼性、沐浴温养之法。㉘透帘模之光:这是道士描述神奇修行境界的说法。模:同“幕”。㉙划然:界限分明的样子。㉚滋惧:更加害怕。㉛行墨:指文字或诗文。㉛浮游于惝恍(chǎnghuǎng)者:指脱离实际,沉溺在惝恍迷离的知见中。
读写提示
王夫之提倡行在知先,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因为行比知要难得多,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应该行在知先。他又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以知为行,而不以行为知”,本质上还是“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自己是更重视行的,他对知行二者的判断是“知可诡而行不可诡”“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以行为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得知,知未可以收行之效”。他特别指出,离开行追求知,高明一点的沉溺于空谈玄思,低等的就成为叛道的异端。他认为佛、道两家都犯了“离行以为知”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为相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所知,亦可云并进而有功”,所以还是讲求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