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以其实还是更重视知。上述选段中,他对“某先生只教人践”的评论是“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在他看来,假如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行就只能是乱行,是无效的行。
首页 高中主题写作 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 知行合一】问道原典2 论知行(朱熹)


论知行

朱熹

知、行常相须①,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圣贤说知,便说行。《大学》②说“如切如磋③,道学也”;便说“如琢如磨④,自修也”。《中庸》说“学、问、思、辨”;便说“笃行”。颜子⑤说“博我以文⑥”,谓致知、格物;“约我以礼”,谓“克己复礼⑦”。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如程子⑧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分明自作两脚说,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问:“南轩云:‘致知、力行互相发⑨。’”曰:“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⑩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知得,守得。

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

学者以玩索、践履为先。

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曰:“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曰:“他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⑪去教人。……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⑫,交朋友不得不信。”

(选自《朱子语类》卷九)

【注释】①须:依靠。②《大学》:与后面的《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朱熹把它们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③如切如磋:比喻道德学问等方面的研讨。切磋是器物加工的工艺。④如琢如磨:比喻自我磨砺修养。琢磨是玉、石雕刻磨制的工艺。⑤颜子:颜回,孔子的杰出弟子。⑥博我以文:用各种典籍使我学识渊博。这句和后面的“约我以礼”,是颜回的话,出自《论语·子罕》。⑦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能够归于“礼”。⑧程子:北宋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程颐。⑨互相发:互相感发,互相作用,互相促进。⑩少间:不多久。⑪标致:相当于“标准”。⑫弟:同“悌”,顺从兄长。


读写提示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虽然也说知行不能偏废,而且提出了“知行互发”,但是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学习的次第,行是放在最后面的。这是因为他主张先知后行,所以其实还是更重视知。上述选段中,他对“某先生只教人践”的评论是“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在他看来,假如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行就只能是乱行,是无效的行。

这种先求知再运用于实践的说法符合一般认知的规律,对日常的学习生活也能起到指导作用。但是他强调的“穷理”,可能会误导人们困于求知——真理的追求是个永恒的过程,如果一定要先“穷理”再实践,那就永远不能实践。


QQ
企业微信
扫一扫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