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①
这首诗开篇虽只写平平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
②诵读这首诗,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系天下的胸怀。可以拓展阅读《客至》等杜甫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杜甫诗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
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难点
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你,既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
你,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
你,远离朝廷,依然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的伟大志向;
你,漂泊无依,仍然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
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博大胸怀。
你,用如椽的巨笔和现实主义的态度,抒写出:
一部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
一种情,一种忧国忧民,家国天下的感情。
你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环节
一
:知人论世
1
.
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
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人生阶段
阶段
特点
大事件及作品
读书漫游(712-745)
放荡
齐赵间
裘马颇清
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746-755)
忧国忧民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
一
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
应试,
落选。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