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用书内容
】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解说
熙宁变法第二年(
1070
年),司马光以书信的形式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这五个方面,第一是
“侵
官”,主要是
“财
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又
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第二是
“生
事”,主要是
“尽
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
矻
矻
焉穷日
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第三是
“征
利”,主要是
“首建
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第四是
“拒
谏”,主要是
“或
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
介甫
辄
艴
然加怒
,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
介甫
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第五是
“致
怨”,主要是
“士
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
介甫
,如出一口;下至
闾阎细
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以此要求王安石废除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根据司马光的五点责难,写了《答司马谏议书》作为回复。
作为一篇驳论文,文章敏锐地抓住司马光五点责难的实质,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
揭示
司马光责难的名实
不
副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第
1
段阐明回信的原因和目的。第一句
“昨日
蒙教”是书信的礼貌用语,继而
“与
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既是书信常见的情感用语,也是王安石、司马光私交的真实反映,可谓一言动情,一语暖心。下句
“而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则直接点明
“议
事每不合”是由于政治见解或治国方略
“多
异”之故,直陈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同时又包含另一层意思:考虑
“所操
之术多异”,
“虽
欲强
聒
”,也一定得不到理解,故此前只是简要回复,不做
一一
辩解;但现在因为司马光的反复来信,所以要详加解释。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
第
2
段是答书的重点部分。作者先立后破。先立的是
“盖
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名正,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但是,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即
“实
”)是否合理(即
“名”
是否
“正
”)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样的立,是抓住问题本质的
高屋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