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用书内容
】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
谏太宗十思疏
》课文解说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
因隋鉴
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
“喜
闻顺旨之说”而
“不悦
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
太
宗的偏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
上疏
二百余道,强调
“兼听
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
“贞观
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贞观十一年(
637
)的三月到七月,魏征
“频上
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
“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在
“善
始”以后,仍要
“克
终”,以
“积
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谏太宗十思疏》主题鲜明,议论深刻,文字简洁,语言精美,气势充沛,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魅力。这篇奏疏全文五百多字,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在语言方面,全文
骈
散结合,错落有致。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价该文:
“通篇
只重
一
‘
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
世
主何尝
不
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削切深厚,可与三代
谟
、
诰
并传。”向帝王提出规谏,古人比之为
“批逆
鳞”,臣子唯恐触犯君上,上奏时莫不谨慎小心。本篇谏言为
太
宗欣然接纳,除了魏征有智慧、胆识之外,其技巧与文采兼备,娓娓中极具说服力,也是重要原因。
文章不是
一
下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
“十
思”,而是先论
天下安治的
基础在于
“积德
义”,而
“积
德义”是抽象的道理,不易为接受者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在首段开端以
“木固
其根”
“水浚
其源”比
况
,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
“喻
巧而理至”(《文心雕龙
·
论说》)。刘勰在《文心雕龙
·
比兴》中还说:
“比类
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
“切
”,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魏征也做得很好。
此文开篇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解说【教师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