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学习活动三
理解词义除了概念义,还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能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2.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别,把握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在阅读实践中,要认真揣摩,仔细领会作家选词炼字的艺术。3.
活动情境导入 向杂志《咬文嚼字》投稿。完成学习活动三的学习,可根据杂志的栏目设置,完成一篇语言札记,经修改润色后,向杂志投稿。
学习任务一:字词推敲 准确生动
预习活动:阅读朱德熙的《词义》,了解词语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学习活动一:找一找,规律我来寻 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一些文学大家在进行文稿修改时,往往字字斟酌,以求“恰当”“合适”。请欣赏点拨,并完成思考部分学习任务,探讨选用不同的词语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学习活动一:找一找,规律我来寻 词义语境语境义新(原稿)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跟“旧、老”相对)指新的人或事物“新的先生”既可指没见过的先生,也可指新来的先生陌生(改稿)生疏,不熟悉“陌生的先生”生疏,不熟悉的先生新(原稿)同上“新”字“新的讲义”原来没有学过的课堂知识新鲜(改稿)新颖的,(事情)出现不久 “新鲜的讲义”原来没有学过的课堂知识上课内容新颖、让人感觉新鲜的意味赏析:1.作者初到仙台,人生地不熟,“看见”的自然是“陌生的先生”。改“新”为“陌生”,指向就明确了,表意也较原来清楚。2.将“新的讲义”改为“新鲜的讲义”,修改后的用词,避免了“新”字的重复,不仅使句意表达较原句准确严密、贴切自然,也使改句音韵和谐,读来感觉朗朗上口。
学习活动一:找一找,规律我来寻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里说,“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
8503学习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3 教学课件 -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上册)